射後不理
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
《野良犬》—我中有你
›
看電影有人喜歡先看評論,有的人對爆雷深惡痛絕,不才屬於後者,而且病情嚴重 ( 當年到底是哪個賤人告訴我《靈異第六 #@!%dsg$#…… 自貓一拳以表謝罪 ) 。為了寫黑澤明的電影評論,閱讀相關資料難免會自我爆雷,總要將意志力從文字挪開,跳過讓過免得傷害觀影樂趣。雖有...
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
《紅鬍子》—大師的轉身
›
李不才認為,任何創作者都有其「 安全界線 」,只要審慎為誡自能創作出合於作者風格的佳作。安全界限可以從「 風格 / 形式」 與「 題材 / 內容」 分別討論。若說內容是作品的骨架,那風格便是可供辨識的皮肉。以電影來講,麥可貝 (Michael Bay) 無時無刻的爆炸...
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
《樁三十郎》-收刀入鞘
›
李不才在 《大鏢客》 的討論中,得出黑澤明同時傳達「 反暴力 」與「 實行正義應走出旁觀者 / 窺探者位置 」的矛盾結論,對此我只能以「施行正義當有節度」勉強作結。當時我心中閃過六零年代風行全球的民權運動與反戰遊行,若以此為《大鏢客》的創作背景,這個矛盾自然迎刃而解...
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
《大鏢客》—劍客與牛仔
›
李不才在剛接觸電影時便看了黑澤明的《大鏢客》 ( 用心棒 , 1961) ,當時道行淺,只覺得砍人沒噴血也沒音效很弱。同一時期看了塞吉歐 · 李昂尼 (Sergio Leone) 《荒野大鏢客》 (A Fistful of Dollars, 1964 ,以下簡稱《荒野...
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
《姿三四郎》-巨匠的起點
›
李不才第一次接觸到「姿三四郎」不是從電影,而是漫畫家蛭田達也的《功夫旋風兒》,書中一個角色便是向他致敬。儘管我對柔道一竅不通,三四郎的大絕「 山嵐 」倒一直記著。不才雖然將黑澤明的名作看了七七八八,但早於《羅生門》的作品一直沒接觸-一來是名氣不如鼎盛期響亮,再者我...
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
《天國與地獄》-黑澤明的構圖美學
›
連續兩篇莎士比亞疲勞轟炸,李不才需要換換口味。前文 《亂》—遠看很美,近看像鬼 提到了黑澤明的鏡頭語言,這裡就用《天國與地獄》 (1963) 來聊聊吧。 先從 劇情結構 談起。經典 / 安全的編劇手法,是先 設置懸念 與 解除懸念 的場景,再依時序鋪...
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
《亂》—遠看很美,近看像鬼
›
前文 《蜘蛛巢城》-馬克白的日本轉生 ,不才原想順道評論改編莎士比亞的名作 《李爾王 》 (King Lear) 的 《亂》 (1985) 。奈何文章篇幅大爆炸,外加不才對本片與《蜘蛛巢城》 (1957) 的評價頗有不同,乾脆收起懶病,順手一評。 《 李...
1 則留言:
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
《蜘蛛巢城》-馬克白的日本轉生
›
李不才作為非專業戲迷,對於莎士比亞 (William Shakespeare, 1564-1616) 改編電影一向是敬而遠之。首先,古典作品的美學觀與意識形態未必合於現代口味。以喜劇《威尼斯商人》 (The Merchant of Venice, 1600) 為例,本劇有著...
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
《長日將盡》-謊言的邊界
›
石黑一雄是李不才接觸西洋文學的首批作家,當時我沉迷蒐集大塊文化的「 To 」書系,《我輩孤雛》 (When We Were Orphans, 2000) 便是這個時候讀的。感想很簡單,故事有趣易讀,「 我輩 」命題對文藝青年尋找自我認同很中紅心。長點見識後又看了《長日...
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
《窈窕淑女》-……結局以後?
›
李不才說不上是奧黛莉赫本 (Audrey Hepburn) 的影迷,她的作品也只看過 《羅馬假期》 (Roman Holiday, 1953) 與《窈窕淑女》 (My Fair Lady, 1964) 。《羅馬假期》作為史上最成功的觀光影片與摩托車廣告,確實有趣好看...
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
《緊急追捕令》—追捕者的眼睛
›
米國出產的螢幕硬漢,李不才的年紀只跟到席維斯史特龍 (Sylvester Stallone) 、阿諾史瓦辛格 (Arnold Schwarzenegger) 、布魯斯威利 (Bruce Willis) ,較為早期的史提夫麥昆 (Steve McQuee) 、查理布...
1 則留言:
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
《新龍門客棧》-徐克的胡金銓情節
›
歷數徐克作品,總有幾部 「妾身未明」;導演另有其人,但觀眾與媒體總將這些作品歸在他名下。徐克於 1984 年自組「電影工作室」後,便將自己發想的劇本或創意交給其他導演完成;如 《倩女幽魂》 (1987, 導演程小東) 、《英雄本色》 (1986, 導演吳宇森...
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
《羅生門》-編劇的藝術
›
「羅生門」作為新聞用語廣為人知,用於案情陷入膠著,一個 中國 事件,各自表述。該辭源自日本導演黑澤明的經典名作《羅生門》 (Rashomon, 1950) 。本片揉合日本文豪 芥川龍之介 的兩篇短篇小說〈羅生門〉與〈竹林中〉,這兩篇小說又是芥川改編古典文學 《今昔物語...
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
《洛基》-民運世代與新好萊塢電影的斷點
›
李不才小時候有句流行語:「藍波洛基李麥克」,用台語唸則是「卵葩落去你別撿」。《藍波》 (First Blood, 1982) 與《洛基》 (Rocky, 1975) 已淡出大眾文化,除了老影迷仍記得童年時代的英雄身影,新一代觀眾大概無法想像當年兩片走紅的程度。港台...
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
《生之慾》-人不瘋魔不成活
›
黑澤明 (1910-1998) 是李不才喜愛的電影導演,但對他的作品接觸越多,導演的形象卻越模糊。被稱為大導演者,大凡皆有核心價值,論者可依其核心價值摸索出導演的創作脈絡 ( 如童趣之於史匹柏、錢之於麥可貝 ) 。但黑澤明可以拍出《七武士》、《戰國英...
1 則留言:
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
《虎克船長》-原作排毒何苦深究
›
身為資深的彼得潘症候群患者,不才對此定義為:「 與其面對茫然無謂的未來,他們更喜歡拾執童年與少年回憶。 」勇於向前的人不會回首前塵,童年對他們來說一紙小學畢業證書便宣告完結。彼得潘症候群的結業證明永遠發不完,他會收到一張一張告訴他該長大的通知書,但他會開闢無數檔案櫃...
›
首頁
查看網路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