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

《洛基》-民運世代與新好萊塢電影的斷點


  李不才小時候有句流行語:「藍波洛基李麥克」,用台語唸則是「卵葩落去你別撿」。《藍波》(First Blood, 1982)與《洛基》(Rocky, 1975)已淡出大眾文化,除了老影迷仍記得童年時代的英雄身影,新一代觀眾大概無法想像當年兩片走紅的程度。港台影視多次引用了藍波與洛基形象,好萊塢更推出了惡搞電影《雞飛總動員(Hot Shots! Part Deux, 1993),本土已故漫畫家張友誠的《笑彈卡麥拉》也惡搞了這兩部電影。在八零年代洛基與藍波分別為拳擊與孤膽軍人的代名詞。作為體育電影,為何《洛基》此一形象能縱橫影壇四十年不衰,除了史特龍個人的個人魅力,更因本片繼承了「好萊塢新電影」的寫實元素、並抓緊了六零年代反戰與民權運動後的情緒餘波

  我們先將劇中洛基與拳王阿波羅(Apollo)的形象抽出並分組並列,便能彰顯出其中的潛在意涵:「白人無產者/黑人富翁」、「基層勞動者(黑幫打手)/體育明星」、「義大利種馬(白人移民)/山姆大叔(黑人扮演徵兵愛國者)」。這些對比以今日標準評價也許並不這麼具有政治意味,但將時間拉回民權運動與反戰運動的時代,兩者的衝突便極為顯著:1963年金恩博士(Martin Luther King, Jr. ,1929-1968)於華盛頓發表演說〈我有一個夢想〉(I Have a Dream)1964年黑人運動激進派領袖Malcolm X放棄傳播武裝革命,支持《民權法案》,同年四月國會通過該案,結束種族隔離。重點來了,1967年拳王阿里(Muhammad Ali-Ha)拒絕入伍打越戰,並留下經典名言「沒有越共叫我黑鬼(No Viet Cong called me Nigger)」。現在我們累積夠多的線索,可以證明洛基與阿波羅的對決不僅僅是「美國夢」的再現,兩人的拳頭代表了六零年代的價值衝突,以「拳擊」的肉體勝負取代了「思想」的論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