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不才在《大鏢客》的討論中,得出黑澤明同時傳達「反暴力」與「實行正義應走出旁觀者/窺探者位置」的矛盾結論,對此我只能以「施行正義當有節度」勉強作結。當時我心中閃過六零年代風行全球的民權運動與反戰遊行,若以此為《大鏢客》的創作背景,這個矛盾自然迎刃而解。但該片於1961年上映,彼時美軍還沒登陸越南,除非黑澤明是穿越人能未卜先知,不然怎樣也兜不上。放下這個疑問我重看了《樁三十郎》(1962),電影才剛演到開場三十郎教訓幼稚天真的青年武士們,四個大字轟進我的腦袋-安保鬥爭!—妙!妙!妙!我想叫!叫!叫!有了這個線索,不只上述矛盾完全破解高清無碼,該片的「反武士道」也一併解決!打鐵趁熱,趕快來聊聊《樁三十郎》。
二次大戰後到安保鬥爭,日本發展可分為三階段:一、日本投降到新憲法實施;二、杜魯門宣言至舊金山和約;三、安全保護法到抗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