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電影文化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電影文化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

卓別林-偉大的喜劇來自不偉大的年代



巴贊創辦《電影手冊》為深具指標性的
電影期刊。許多新浪潮導演早年皆在此
發表影評。巴贊的電影美學,深深影響
這些大導演,故被譽為新浪潮之父
在開始本篇文章前,請容許我先來一句「幹拎巴贊(Andre Bazin, 1918-1958)!」李不才原本想針對卓別林(Charles Chaplin, 1889-1977)的喜劇貢獻寫篇文章,等看完他的後期佳作《凡爾杜先生(Monsieur Verdoux, 1947)、《舞台生涯》(Limelight, 1952)後,便準備著手動筆。好死不好手邊有一本巴贊的《巴贊論卓別林》,看完片後趁熱閱讀。嗯,「凡爾度先生就是進入金錢社會後的小流浪漢」,被寫了;「舞台生涯是小流浪漢的下台之作」,被寫了。巴贊還將小流浪漢視為超越單一文本的神話人物。在發展角色的過程,小流浪漢逐漸寫實化,劇情也趨向諷刺現實,因此,開口的默劇演員必須下台鞠躬。他奶奶的,我想講的、沒想到的、想得太淺薄的,天殺的全部被講光光。翻遍藏書,仍不出巴贊詮釋,只好舉手投降。本篇就當作資料補述,希望不損影評祖師爺風采。

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為港產電影存命脈-杜琪峰


  前文《倩女幽魂》寫到,自1997年香港回歸後,港片便進入滑水道的直線加速區宣判死刑。這股低潮直到中港貿易協定(CEPA)簽訂,使港片得以合拍片模式取得中國上映權,避免與外國電影競爭有限的外片名額,才逐步累積復甦生氣。合拍片暢銷歸暢銷,但是否仍是「香港製作」就大有疑慮:《畫皮》(陳嘉上)、《龍門飛甲》(徐克)、《投名狀(陳可辛)說是哪個阿共導演導的也不違和。至於其他掛著合拍片名號,只是讓大陸演員軋一小角的更不計其數(《證人》、《線人》的張靜初,《十月圍城》的巴特爾、李宇春)

  合拍片蔚為主流,仍能堅守香港本土市場、並維持創作質量的導演,唯有杜琪峰。翻開老杜的導演經歷,真的會嚇死人。九七以前的作品有:《阿郎的故事》、《天若有情》、《威龍闖天關》、《東方三俠》等作。1996年自組公司「銀河映像」後,有《孤男寡女》、《我左眼看到鬼》、《鍾無艷》、《百年好合》、《嚦咕嚦咕新年財》等「養家活口」暢銷喜劇。但真正神勇的還是風格之作:《暗戰》、《槍火》、《PTU》、《黑社會》、《柔道龍虎榜》、《神探》、《文雀》、《大隻佬》、《奪命金》等等。可以這樣說,九七以後維持「港片」命脈者,唯有杜老爺

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

《倩女幽魂》-俠之小者


  《倩女幽魂》大概是六年級與七年級頭段班共有回憶。李不才還在國小流鼻水,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直奔錄影帶出租店,找《倩女幽魂》新作。對小鬼頭來說,本系列的看點當然是燕赤霞(午馬)的「天地無極、乾坤借法」、一葉知秋(張學友)的「Money Money Home、風火雷電霹」,以及姥姥的舌頭、普渡慈航(劉洵)的靠北歌聲。但隨年紀漸長,看點終於轉回當年讓我很無感的聶小倩與寧采臣,「人間無情鬼有情」的世界。在張國榮與黃霑逝世、王祖賢退隱的今日,重看此片又多了點唏噓。

  《倩女幽魂》不只票房得意,文化影響同樣深刻。從前神怪片是剛性、男性體裁;如《殭屍先生》系列、《鬼打鬼》系列,看點都在九叔、張大膽等男角驅鬼逐妖。再偏一點,便是劉鎮偉(菩提老祖)的笑鬧鬼片。《倩女幽魂》橫空出世後,女性/女鬼為主的神怪片方為風潮:後續跟風之作有《畫魂》、《菩提幽魂》(張敏超正!)、《千年女妖》、《捉鬼合家歡2》等作。這些跟風之作有好有壞,但講起女鬼仍是小倩姊姊豔冠群芳。

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

科幻電影-我們往哪裡去?




  科幻電影是李不才頗為喜愛的電影題材之一。原因很簡單:除了刺激眼球的燒錢動畫,科幻緊扣當代發展—1902年,第一部科幻電影《月球旅行記(A Trip To The Moon)在視覺上搶先人類登月;1927年《大都會》(Metropolis)有超級都市與機器人;1968年,當時一台電腦,約一台冰箱大小,同年電影《2001太空漫遊》(2001: A Space Odyssey)已出現具人工智能的超級電腦。科幻片就像超前的現代預言,它實行巫術的地點不在祭壇,在烏漆嘛黑的電影院   

  科技產品為科幻電影定調:飛行器(《火箭人》)太空船(《星際奇航》)、傳送裝置(《撕裂地平線》、《毀滅戰士》)、死光槍、光劍、雷射砲、移動要塞(《星際大戰2)、鋼鐵裝甲(《第九禁區》、《異形2)、時光機、機器人(《魔鬼終結者》、《機械公敵》)、人體改造(《攻殼機動隊》)、人造人(《銀翼殺手》)、超級電腦(《機械公敵》)、通訊器材、心靈探測(《關鍵報告》)等。這些素材可概略劃分為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、「人體改造」、「武力」、「勞動力」等五類。「勞動力」與「軍武」只是殖民侵略的未來版,這裡不多討論。比較有意思是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與「人體改造」,它們互相影響,彼此連結     

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

殭屍電影-無產殭屍站起來!











  在〈吸血鬼電影-封建貴族的現代復活〉中,李不才將吸血鬼在藝術創作中的形象,還原為人們對文化貴族的美好想像。正因為文化貴族擁有超常人的教育資源、絕對的經濟優勢、掌握凡人的生殺大權,使人們將他們的形象變形為「墮落的半神」對生命、知識、權力的無限慾望,在一神教的邏輯中,是威脅「神」的白目行為。相反的,在多神信仰的台灣、香港,拍個類似吸血鬼的神怪片,就沒有這麼嚴肅的命題;反正滿街神佛,凡人可以成仙封聖,運氣好一點的妖怪,搞不好還可以混個神仙座騎,位列仙班。但一神信仰可沒這種好康(你有聽過耶穌腳跨什麼赤眼駱駝,十二使徒改成十八羅漢嗎?)任何公開或隱性,逼近「神」的行為,都會受到最嚴厲的處罰—墮落天使(不是徐若瑄)路西法被打入地獄、浮士德博士妄想窮盡人智與魔鬼簽約、永生的吸血鬼,可以說是同一脈絡的產物。所以吸血鬼見不得光(「光」這個意象專屬於「神」),他們必須以吸食人血維生-如果吸血鬼只吃蛋糕,大概可以像希臘諸神一樣可親可愛

這麼危險的東西,用強化玻璃裝很難嗎?
  對現實的慾求不滿與慾望的膨脹,都可能使人幻想成為吸血鬼。但卻沒有人願意成為吸血鬼的近親殭屍。殭屍是個很廣泛的題材,不論是木乃伊、科學怪人、任老太爺,都可歸在此類。這裡呢,李不才只打算討論當前的主流,生化殭屍。生化殭屍有幾項特色;科學製造(拜脆弱易碎的特製試管、與容易手滑的科學家所賜)、高傳染性、人數眾多、無自我意識、僅有食慾、面目醜惡。除了電影的情節需要,必須有一兩個造型特殊的最終大魔王。除此之外,殭屍的同質性非常高。不同的殭屍片交錯剪接,大概也很難辨識其中的不同。

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

吸血鬼電影-封建貴族的現代復活

  吾友小黃,是我還在流鼻涕就認識的鐵桿兄弟。認識將近二十年,彼此生活有起有落,高的時候互相炫耀,低的時候互相賤踏,不愧人生知己。在我們已經不流鼻涕改流精的青春,五月天竄紅的年代,要殺妹無數,不搞個樂團簡直混不下去。因是故,小黃一頭栽入吉他騙學妹、搞重金We are X~)、逼近簽約因團員機歪吹了、落魄幾年差點當乞丐、應徵製作公司掃地卻變成搞配樂。十年後,當初欺騙少女感情的吉他手,居然成為音樂人。而我仍是塵世迷途小書蟲,芸芸眾生中的朽木。
  有天跟小黃瞎扯蛋,內容無非「先天與後天資源缺乏導致吾輩懷才不遇」等青年大夢(遺)。小黃言道:「我最近看了《夜訪吸血鬼》(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, 1994)心得是:真希望被吸血鬼咬一口,這樣就不怕時間不夠用。」「不要學我!我從小不立志做大官,立志被吸血鬼咬。」「我他媽要是被咬,就先飛去歐洲住個一百年研究古典樂。」「我他媽就可以把該看的書天殺的看一看,不用還擔心掛點前還一堆東西沒碰到。」(註:此處連用二句「我他媽」而不用「你他媽」,是因此處與「他媽」連用之「你、我」,已構成主詞,為髒話增加主體意義。垃圾話千變萬化的趣味性,由此可證)「拎北學完古典樂,就要來學油畫,彌補這輩子手殘的缺憾。」「那等我看完書再來跟你學古典樂,彌補我耳殘的缺憾」「」以下言論全為腦補無數缺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