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文《為港產電影存命脈-杜琪峰》寫到,香港回歸後,中港合拍片蔚為主流。苦心經營在地市場、並提升香港電影製作水準,首推杜琪峰。致力於此的中生代導演,則有林超賢、麥兆輝等人。林超賢近年推出《證人》、《線人》、《激戰》等作,市場影評兩相得意,實為中生代導演鋒頭最盛者。
李不才關注林超賢作品,是因王晶愛將張家輝近年轉型為實力派演員,而將其琢磨成器的伯樂,正是林超賢。《線人》的獨眼殺手、《證人》的冷血警官、《激戰》的肌肉猛男,張家輝每有突破。在合拍片風潮下,港產演藝界多是吃老本,向中國輸出八零九零年代的影視巨星,罕有中生代與新生代出頭。張家輝蟄伏十餘年,老演一些不三不四的角色,突然爆發升格一線男星,實為異數。
台灣觀眾對張家輝的印象,九成九都來自「朗拿度又抽筋啦~」等王晶爛梗。
但經過杜琪峰於《大事件》、《黑社會》啟用後,他的電影演出開始飛天竄地。
|
吐口水前先說說林超賢的電影風格。在寫這篇文章前,我一直以為林超賢為少壯影人,沒想到林導已逼近五十大關。會有這種錯覺,是因林導風格與極盛期的香港電影全然不同。同是警匪片,極盛期的港產片,即便導演不同,同樣依賴大量的武術指導與特技演員。舉例來說,看麥靠北可貝就是要看爆炸,看港產動作片就是要看特技,看演員怎樣摔不死打不死。也因此,攝影風格上,港產動作片強調交叉使用「多角度攝影」、「慢動作重播」,務使每個觀看重點不被遺漏(說得直白一點,頗有幫觀眾畫重點的意味)。經典範例當然是《警察故事》,成龍自百貨公司高樓一跳,創下阿魯巴最長距離的世界紀錄。林超賢的警匪片卻走向美式風格:大量的手提攝影、搖攝(攝影機定點不動,但擺動鏡頭)、快速剪輯、變焦、減少慢動作等非寫實鏡頭。動作設計以寫實為基調,看起來像無賴打架,並無出招拆招的設計。
自有港片起,絕大多數武術指導是戲班出身(《醉拳》飾演蘇花子的袁小田,是京劇武生,也是第一代武指),或許是「登台亮相」的觀念,使港片強調重點呈現-你不會在戲台上看不到想看的身段,也不會在港產電影看不清想看的動作場景。從這點說,港式動作是「浪漫主義」。而林超賢師從美式「寫實主義」,雖無飛身閃子彈、凌空換彈夾之舉,一樣能把槍戰拍得驚險,還要擔心會不會有角色中彈領便當。肉搏戰則純靠取鏡剪輯,不用武打動作,反而打出真實感,看得讓人肉痛。
動作場面外,林超賢也大量從西方取經:左上圖出自《證人》,左下圖出自馬丁史柯西斯(Martin Scorsese)的《恐怖角》(Cape Fear, 1991)。同為兇徒出場,透過健身背影、刺青,凸顯角色的暴力性。右上圖出自《魔警》,右下圖出自《噩夢輓歌》(Requiem for a Dream, 2000)。這兩組鏡頭將攝影機置於角色胸前,拍攝角色面孔,並隨之移動,藉此表現徬徨心理。
室內場景起碼有兩種鏡頭:全景(顯示空間)、對話者特寫。《證人》這段場景特別拿出來提,是因在每次對話轉換時,同一視角的鏡頭會略有偏移,且每個鏡頭都在微幅移動。同時使用遮蔽物掩蓋部分視線。添增兩種手法,視覺呈現較為活潑,也讓觀者以「偷窺者」的身分,參與這場密室會談。
上圖有趣的地方,是遮蔽物販賣機與演員的
對位,根本不可有下圖的視角。林導大概不
想讓觀眾看演員的後腦勺,才後製此景
|
除了這些例子,其他還有《駭客任務》(The Matrix, 1999)的停格360度攝影、《辛德勒的名單》(Schindler's List, 1993)的紅衣小女孩手法,林導亦有吸收。而《證人》(2008)的一場車禍造成劇中人的命運分歧,在編劇創意上與《愛情是狗娘》(Amores
perros, 2000)、《衝擊效應》(Crash, 2004)相近,可能是他的創意起點。
再來說說林超賢的敘事結構。從類型來說,動作片或警匪片,賣點在動作場面與鬥智解謎,角色性格不需特別經營。反正觀眾是看爽的,太認真反而拖慢節奏。硬要反其道而行,必須將型塑角色的情節,以「閃回(回想)」帶出角色過往,並為將來的走向作鋪墊。「閃回」手法不影響「當下的」情節推演,並可以快速帶出角色內心,因此大家都愛用。林超賢不走純粹的動作電影,便依靠大量的閃回手法,讓角色同時活在「過去」與「現在」。
林超賢的敘事結構,鍾愛「鏡框式」與「倒敘」手法。喜好將「故事前因」,夾於片頭片尾,中間穿插資訊不完全的閃回片段,於片尾一次補足。而這個「故事前因」通常是角色的「心理動機」,因此,當謎底揭曉,我們結合已完結的故事,重新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,使人物真實立體。
這組圖來自林導五部電影。五部俱為劇中「閃回」謎底,其中四部為片尾。光看圖片也知道,
林導鍾愛以死亡、重傷等殘暴手段作為爆點。而角色的心理創傷既源於此,想必心理都不太衛生
|
林導片中的汽車,除了運輸功能,很明顯也兼靈車使用。四張圖來自四部電影,角色是沒死也重傷。
不像一般動作片,演員爬出車外,除了衣服跟臉髒髒的,靠北兩句又健步如飛。
|
以《魔警》為例,片中有名有姓的死得乾乾淨淨,但就劇情發展而言,吳彥祖的女上司(思漩)、老警官(林嘉華)並無死亡的必要性。劇情暗示女上司對吳彥祖有超越上司與部屬的情誼,並肩負治療吳彥祖的精神疾患的使命,是一條可以發展的感情線。但在接露吳的童年創傷後,女上司便跑去送死亂吃便當。老警官的伏線在善待隊員、愛如子弟,但警隊卻有內鬼。老警官的兒子同為警察,卻是因公殉職。兩相對比也可以加強背叛強度,但沒有發揮老頭就掛了。全滅結局影響最大的是林超賢愛將廖啟智,他在林超賢的作品四死兩殘,可謂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
李不才認識廖啟智這位演員,是在葉偉信的《殺破狼》。
出場不多,單靠領便當前的電話亭談話,便獲得香港金像
獎最佳男配角提名。他的出色演繹確實讓林導在「閃回」
的局限中,能維持「當前劇情」的感情戲
|
閃回手法與角色原罪結合,帶來結構變化與豐富角色的好處,但氾濫使用又缺乏感情基礎,也會讓人出戲。《火龍》中黎明老婆糾匪被殺,跟他執法過當、追捕劫匪毫無關聯。劇情推演中,黎明的陰暗面也未對主軸造成影響,完全展現無私奉公的精神。對黑暗面的描寫,也只能說是為了在片尾揭開謎底,為做而做。《神鎗手》對此的應用則更為低劣:黃曉明報復警隊的動機,單是任賢齊作偽證便已足夠,卻無端幫他加上一個女友,短短出場卻又死得莫名其妙(撿相片墜樓)。一個為死為產生的角色,如何讓我們感同深受?要在「閃回」中墜樓,也該像《力王》的葉蘊儀一樣,鋪陳夠多精神暴力,再來個不得不跳。
同樣是以非線性敘事的導演聞名的導演克里斯多福・諾蘭(Christopher Nolan),在玩弄劇情結構上更為成熟。他依靠的並不是在閃回中添增角色陰暗面,而是在原本的故事基礎上,延遲或調轉敘事單元,讓觀眾在觀看中自行拼湊劇情樣貌,可以說是結構上的偵探電影(如經典作《記憶拼圖》【Memento】)。林超賢的手法無疑是成功的,但若無法在劇情上讓角色陰暗面與主線劇情黏合、或深化閃回的內容,只會流於形式主義。
本文至此尚未提到《激戰》,是因本片並非警匪片架構。但本片也使用了相同手法,營造單親媽媽的病因。因類型不同,林導不用像拍警匪片,被逼著加快節奏。情節舒緩的部分,用來描寫張家輝與單親母女的互動,讓三人的互動真誠可愛。另一方面,我也認為,本片暗喻了林超賢試圖描寫卻不敢深入的禁區-描寫社會弱勢。《線人》取景香港的「寮屋(香港就地合法的難民建築群,入住者多為貧戶)」,片中黑吃黑的亡命鴛鴦便落難於此。《魔警》吳彥祖的父親更是在反拆遷抗爭中身亡。這些都是值得深刻經營的部分,但林導卻只是鏡頭滑過,觀者自行解釋。
本文至此尚未提到《激戰》,是因本片並非警匪片架構。但本片也使用了相同手法,營造單親媽媽的病因。因類型不同,林導不用像拍警匪片,被逼著加快節奏。情節舒緩的部分,用來描寫張家輝與單親母女的互動,讓三人的互動真誠可愛。另一方面,我也認為,本片暗喻了林超賢試圖描寫卻不敢深入的禁區-描寫社會弱勢。《線人》取景香港的「寮屋(香港就地合法的難民建築群,入住者多為貧戶)」,片中黑吃黑的亡命鴛鴦便落難於此。《魔警》吳彥祖的父親更是在反拆遷抗爭中身亡。這些都是值得深刻經營的部分,但林導卻只是鏡頭滑過,觀者自行解釋。
以「寮屋」為題材,成就最高者當為爾冬陞的《顛佬正傳》,除關注精神病患外,亦暴露此地的惡劣環境 |
有這種差異,我懷疑,林超賢面對「有傷社會善良風俗」的社會議題(貧民、居住正義),想拿起怕放不下,只好充當背景使用。《激戰》單親母親很「私人」的精神疾病卻得到良好發揮,是不是因沒有政治包袱?若這個假設為真,再結合上述「閃回與角色陰暗面的薄弱結合」,則可以推測林超賢迴避了香港市民的真實樣態。與此相較,杜琪峰風格化(公式化)的程度更高,佳作之中也有次作(《復仇》、《毒戰》),但一片《奪命金》批判中資入港後的股市怪象,打了老共與自己人一巴掌,卻票房口碑雙得意。林超賢若要深化作品、經營港產片,關注在地是無法迴避的命題。
毫無意義,我只是想讓冠C露個臉 |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◎林超賢風格定型前(《證人》為起點),曾有《江湖告急》與《野獸刑警》兩部佳作。《野獸刑警》使用偽紀錄片採訪劇中角色,劇中不乏黑色幽默。黃秋生片尾的大屠殺更有頹廢華美的喪屍片風格,可說是玩得精采。《江湖告急》大量使用主角梁家輝的畫外音,敘事吐槽兼而有之。關二哥顯靈更是神來一筆。兩片可以看出林導並不是無法演繹其他題材,前衛、B級片風格都能有所表現。但奇妙的是,兩片的編劇都不是林導的御用編劇吳煒倫。是否林、吳二人的合作,已經限制林導的創作空間,就看後續發展。
◎林超賢風格定型前(《證人》為起點),曾有《江湖告急》與《野獸刑警》兩部佳作。《野獸刑警》使用偽紀錄片採訪劇中角色,劇中不乏黑色幽默。黃秋生片尾的大屠殺更有頹廢華美的喪屍片風格,可說是玩得精采。《江湖告急》大量使用主角梁家輝的畫外音,敘事吐槽兼而有之。關二哥顯靈更是神來一筆。兩片可以看出林導並不是無法演繹其他題材,前衛、B級片風格都能有所表現。但奇妙的是,兩片的編劇都不是林導的御用編劇吳煒倫。是否林、吳二人的合作,已經限制林導的創作空間,就看後續發展。
◎本文漏了《逆戰》一片…你怎麼忍心逼我看完店小二與黎明後,再去看周滷蛋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