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

《春風化雨》-再見,基頓老師


  李不才的求學時代,一直是放牛班的萬年先發,要知道全校人數只要看我的考試名次便可得知。因此,不才一直對學校教育沒啥好感,連帶「教育文本(電影、小說)」也不再我的守備範圍內。少數例外大概就前兩年大紅的印度電影《三個傻瓜》(3 Idiots, 2009),與現在要談的《春風化雨》(Dead Poets Society , 1989)

  《春風化雨》的時代設於1958年,師生活動的Welton中學為歷史悠久的升學學校,旨在培育社會優秀人才,校風「尊貴、不凡、嚴苛到讓人吐奶」。新進的英語文學教師Keating,用活潑多元的方式讓這群住在監獄的孩子感受「」的真諦-自由。基頓的教學引起相當迴響,學生重組了「死詩人詩社(Dead Poets Society)」,從詩歌領悟愛、自由、忠實自我。這些信念被實踐時,有人追求真愛、有人學會語言以外的表達窗口、有人將自由提升至不可侵犯、有人為追求夢想不惜自戕。當基頓被視為學生反動禍首時,他離開學校,這群學生以基頓教導的行動告知,他們將堅守詩的信念。

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

《激流四勇士》-因為暴力,所以人性

  
  李不才作為業餘影痴,少數不看的類型片,包含了測試膀胱強度的「驚嚇片」。解釋「驚嚇片」前,先為「驚悚片」定義:驚悚片以「人類心理」作為攻擊對象,不論是以校園(《魔女佳麗》)、科幻(《異形》)、精神病(《驚魂記》)、靈異(《閃靈》、《大法師》)、殭屍(《活死人之夜》)為創作背景,目的皆在「將人置於極端環境中,探究人性與社會」。因此,合於上述定義的驚悚片,值得玩味的便不是表面的血肉橫飛,而是潛藏的導演社會學。如希區考克受精神分析影響拍攝戀屍癖的《迷魂記》、人格分裂的《驚魂記》;殭屍片教父George A. Romero,用「活屍」隱喻「無產階級」

  至於「驚嚇片」,便是將「驚悚片」的社會分析去除,只保留「角色形像」、「拍攝手法」等創作公式。B片天王約翰・卡本特(John Carpenter)的《月光光心慌慌》(Halloween, 1978)便效法《驚魂記》,創造精神病殺人魔,心理分析的推演則丟得乾乾淨淨。說到螢幕殺人魔老祖宗,可能有網友已經要跳出來說1974年的《德州電鋸殺人魔》(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)才是人肉屠夫的先河。金拍寫,《激流四勇士》(Deliverance)1972年就上映了、相近題材的《稻草狗》(Straw Dog)則於1971年上映。

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

《浪蕩世代》-遲來的美國現代派


  世界上有兩種人討厭《暮光之城》(Twilight);一種是被女朋友強拉進電影院的人,另一種是沒有女朋友可以強迫他進電影院的人。很不幸,我屬於後者。也因此凡是暮光系列的痴男怨女演出我一向敬而遠之。但一部我有興趣的電影題材被木瓜女搶去演,無可奈何只好吞下。

  《浪蕩世代》(On the Road, 2012)改編自「垮掉派(Beat Generation)」經典,傑克・凱魯亞克(Jack Kerouac, 1922-1969)的「半自傳」小說《在路上》(On the Road, 1954)。現今人們將垮掉派視為60年代解放運動的先聲:早在二次大戰後,便有一群年輕人以肉身證道,追求自我解放以脫離戰後保守的美國社會。奇妙的是,作為一個文化團體,垮掉派並沒有創作規則,我們能確定這一流派的存在,僅止於他們親密友好的關係。還是讓垮掉派的代表人物凱魯亞克自己解釋吧:「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在二次大戰與韓戰之後正值盛年,由於對冷戰感到幻滅,他們致力於鬆綁社會與性緊張感,反對嚴格管理,去除與政治和宗教的神祕聯繫並主張物質簡樸的價值。

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

《逃離惡魔島》-卡繆的反抗者

在李不才的閱讀經驗裡有個心病,就像告白失敗在我心中留下苦澀的回憶-存在主義。存在主義作為當代思潮,如果只是在哲學領域發揮影響力,不才如我當然可以輕輕跳過,越過這堆礁石免得頭破血流。不幸的是,存在主義所關注的議題,正是現代人的精神危機,眾多的文藝創作亦著力於此,電影也當然不例外。也因此,許多看了有感的創作,讓我直覺喊道「這是存在主義」,卻有口難言。以李不才的才智,就算讓我吃了翻譯米糕觀落陰找海德格 (Martin Heidegger)上課,大概也是鴨子聽雷。所幸,我們還有存在主義文學-由卡繆(Albert Camus, 1913-1960)與沙特(Jean-Paul Sartre, 1905-1980)打開的坦道。

在卡繆的論述中,人要作為真正的人,必須體認到荒謬,即體認現實的無序:失去中心信仰、身體勞動則被化為機械零件、人與人不存在真正的溝通,成為現實的「局外人」。用馬克思的語言說,是人的異化。荒謬/異化是現代的產物,在神學/倫理破產,人的勞動技藝被工廠分工取代,人在精神與身體上,失去了和諧統一。當人意識到自身處境,處在非正義、撕裂的環境中,他了解到自己不是真正的人,而社會如同機械自行其是,讓他成為冷眼旁觀的局外人」,這種格格不入正是荒謬感而人之為人的價值,不在於道德規範(道德屬社會建構的變動物,亦可說是獲益階級的法則),而在於自由。這個自由並不是任性而為的自由,而是勇於對抗體制、維護正義的行動。自由意識便透過行動成就了人的價值。面對頑固的社會體制,自由人就如同希臘神話的西西佛斯(Sisyphus),在永恆的失敗中微笑以對。

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

卓別林-偉大的喜劇來自不偉大的年代



巴贊創辦《電影手冊》為深具指標性的
電影期刊。許多新浪潮導演早年皆在此
發表影評。巴贊的電影美學,深深影響
這些大導演,故被譽為新浪潮之父
在開始本篇文章前,請容許我先來一句「幹拎巴贊(Andre Bazin, 1918-1958)!」李不才原本想針對卓別林(Charles Chaplin, 1889-1977)的喜劇貢獻寫篇文章,等看完他的後期佳作《凡爾杜先生(Monsieur Verdoux, 1947)、《舞台生涯》(Limelight, 1952)後,便準備著手動筆。好死不好手邊有一本巴贊的《巴贊論卓別林》,看完片後趁熱閱讀。嗯,「凡爾度先生就是進入金錢社會後的小流浪漢」,被寫了;「舞台生涯是小流浪漢的下台之作」,被寫了。巴贊還將小流浪漢視為超越單一文本的神話人物。在發展角色的過程,小流浪漢逐漸寫實化,劇情也趨向諷刺現實,因此,開口的默劇演員必須下台鞠躬。他奶奶的,我想講的、沒想到的、想得太淺薄的,天殺的全部被講光光。翻遍藏書,仍不出巴贊詮釋,只好舉手投降。本篇就當作資料補述,希望不損影評祖師爺風采。

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

《風雲人物》-喜劇經典今何在


李不才的網誌開張後,討論的內容一向是借題發揮、指西打東。這次就放下仇恨心,聊聊心愛的電影人-詹姆士・史都華(James Stewart, 1908-1997)。不才與許多人相同,接觸電影都是從IMDB Top 250開始。經過幾年的努力,片單也看了七七八八,也藉此看了許多經典作。恐怖的來了:這個片單中,史都華的曝光率超・級・高!合作的名導演包括了卡普拉(Frank Capra)、劉別謙(Ernst Lubitsch)、喬治・庫克(George Cukor)、希區考克(Alfred Hitchcock)、約翰・福特(John Ford)、安東尼·(Anthony Mann)等,經典作品多到不想羅列。撇開電影不談,史都華能文能武: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系,亦曾參與二次世界大戰,親赴火線,官拜空軍上校,居家則是愛家愛民的老好人。阿娘為~縱觀影史,此君經歷恐無人出其右,美國總統不應該選三流演員雷根,史都華如果出馬競選,不才再度爛米國也會支持。

  史都華的名作甚多,最得我心的是其與卡普拉合作的喜劇《華府風雲(Mr.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, 1939)與《風雲人物(It's a Wonderful Life, 1946)。兩部喜劇中,史都華詮釋理想的美國中產階級形象:謙遜有禮、熱愛家庭、關注鄰里、對抗體制不公(財團、政府)的好男兒。單看上述文字,大概又是看小魚力爭上游不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的神話文本。但史都華刻畫的形象,是如同你我的一般人;不同處在於他沒有完善的「現實/社會」教育,一如他的角色:羞澀且擇善固執的大男孩。 

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

《魔警》-林超賢的自我因襲


  前文為港產電影存命脈-杜琪峰》寫到,香港回歸後,中港合拍片蔚為主流。苦心經營在地市場、並提升香港電影製作水準,首推杜琪峰。致力於此的中生代導演,則有林超賢、麥兆輝等人。林超賢近年推出《證人》、《線人》、《激戰》等作,市場影評兩相得意,實為中生代導演鋒頭最盛者。 

  李不才關注林超賢作品,是因王晶愛將張家輝近年轉型為實力派演員,而將其琢磨成器的伯樂,正是林超賢。《線人》的獨眼殺手、《證人》的冷血警官、《激戰》的肌肉猛男,張家輝每有突破。在合拍片風潮下,港產演藝界多是吃老本,向中國輸出八零九零年代的影視巨星,罕有中生代與新生代出頭。張家輝蟄伏十餘年,老演一些不三不四的角色,突然爆發升格一線男星,實為異數。 

  《魔警》是林張二人的第四次合作,自然讓我高度期待。看完以後,心中頗為失落。於是補看《火龍》、《神鎗手》,證實我心中所感:林超賢過度自我重複 

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為港產電影存命脈-杜琪峰


  前文《倩女幽魂》寫到,自1997年香港回歸後,港片便進入滑水道的直線加速區宣判死刑。這股低潮直到中港貿易協定(CEPA)簽訂,使港片得以合拍片模式取得中國上映權,避免與外國電影競爭有限的外片名額,才逐步累積復甦生氣。合拍片暢銷歸暢銷,但是否仍是「香港製作」就大有疑慮:《畫皮》(陳嘉上)、《龍門飛甲》(徐克)、《投名狀(陳可辛)說是哪個阿共導演導的也不違和。至於其他掛著合拍片名號,只是讓大陸演員軋一小角的更不計其數(《證人》、《線人》的張靜初,《十月圍城》的巴特爾、李宇春)

  合拍片蔚為主流,仍能堅守香港本土市場、並維持創作質量的導演,唯有杜琪峰。翻開老杜的導演經歷,真的會嚇死人。九七以前的作品有:《阿郎的故事》、《天若有情》、《威龍闖天關》、《東方三俠》等作。1996年自組公司「銀河映像」後,有《孤男寡女》、《我左眼看到鬼》、《鍾無艷》、《百年好合》、《嚦咕嚦咕新年財》等「養家活口」暢銷喜劇。但真正神勇的還是風格之作:《暗戰》、《槍火》、《PTU》、《黑社會》、《柔道龍虎榜》、《神探》、《文雀》、《大隻佬》、《奪命金》等等。可以這樣說,九七以後維持「港片」命脈者,唯有杜老爺

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

《灰熊人》-讓我與自然同一


  「你喜歡山還是海?」我總會在面對自然景觀時,問身邊的朋友這個問題。當他們回答「海」,總讓我感到訝異。對我來說,海的無盡遼闊、規律吞吐,並未彰顯自然的包容與神祕,有的只是消滅自我的無盡惡意-它用無限壓倒了人、用「永恆」吞噬了「渺小的存有」。也因此,我總懷疑喜歡海的人,心中有結,必須透過龐大壓倒性的「客體」,消融「有結的主體」,藉此得到暫時的安寧。

  我的答案是「喜歡山」。在南投讀書的日子,如果翹課天氣晴,我會騎著小綿羊亂晃,找一個無人的地段,靜看山色。曾經有一年,學校在日月潭辦活動,深夜的營火已經升起,我與兩個朋友背對火光沿岸亂晃。透著暗藍色水光的黑暗中,我隨口說了一句很想跳進湖裡。身旁兩人卻能領會,與自然同一的靜靜喜悅。也因此,當有人看到風景便急著大喊「好美」,總會讓我替人害臊:自然就這麼膚淺 

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

《倩女幽魂》-俠之小者


  《倩女幽魂》大概是六年級與七年級頭段班共有回憶。李不才還在國小流鼻水,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直奔錄影帶出租店,找《倩女幽魂》新作。對小鬼頭來說,本系列的看點當然是燕赤霞(午馬)的「天地無極、乾坤借法」、一葉知秋(張學友)的「Money Money Home、風火雷電霹」,以及姥姥的舌頭、普渡慈航(劉洵)的靠北歌聲。但隨年紀漸長,看點終於轉回當年讓我很無感的聶小倩與寧采臣,「人間無情鬼有情」的世界。在張國榮與黃霑逝世、王祖賢退隱的今日,重看此片又多了點唏噓。

  《倩女幽魂》不只票房得意,文化影響同樣深刻。從前神怪片是剛性、男性體裁;如《殭屍先生》系列、《鬼打鬼》系列,看點都在九叔、張大膽等男角驅鬼逐妖。再偏一點,便是劉鎮偉(菩提老祖)的笑鬧鬼片。《倩女幽魂》橫空出世後,女性/女鬼為主的神怪片方為風潮:後續跟風之作有《畫魂》、《菩提幽魂》(張敏超正!)、《千年女妖》、《捉鬼合家歡2》等作。這些跟風之作有好有壞,但講起女鬼仍是小倩姊姊豔冠群芳。

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

「微」傷害一下台灣的翻譯出版


  在閱讀甘地(Mohandas Gandhi, 1869-1948)的相關資料時,甘地曾自述,美國文學家梭羅(Henry Thoreau, 1817-1862)的《論公民不服從的責任》演講稿,影響甘地組織「不合作運動」與非暴力革命。上網看一下,發現紅桌文化出版《公民,不服從!》有收錄本文,便訂購閱讀。拿到書,讀後感-五味雜陳。與書的內容無關,與譯者與出版有關。 

  多媒體時代,期待人們可以保持閱讀量,在原本就是超功利社會將閱讀視為無用之物的台灣,出版寒冬本是不可逆轉。為了留住老顧客、開創新客源,出版社自然也在行銷包裝、出版取向做了許多努力。李不才逛繁體書店不是太勤勞,但台灣書籍的精美的設計與創意總是令人驚艷:氣泡封面(《失戀排行榜》)、鐵盒外裝(《往前往後都是團圓》)、信封包裝的《福爾摩斯先生收》,其中夏宇與李格第的詩集《那隻斑馬》更是絕品;內頁切割為上下兩部,可各自獨立翻頁,內頁色彩又依章節各有不同,當真繽紛美妙。至於一般書籍,美術設計一樣強勢,務使停留你的目光(註:近年大陸出版開始提升設計與行銷方法,大量的「精裝」版傷害讀者荷包【幹!】。但總體言,台灣出版業於此仍遙遙領先)

圖書照片引用自博客來
  

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

《守護者》-冷戰擊垮了超級英雄 (三)彩蛋補遺



   前面兩篇文章,已把劇情相關的事件說明,本篇可以輕鬆一點,補遺一下有趣的隱藏梗。開始本文前,先來幹譙一下導演Zack Snider根本是喪心病狂,在每個敘事銜接、場景布置、鏡頭剪輯都埋了無數梗,構築了超擬真的時空背景、敘事動因、與人物性格。

  靈絲一代的退休暨懷孕慶祝會。構圖毫無疑問來自文藝復興天王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, 1452-1519 )的《最後的晚餐》(The Last Supper , 1498)。下圖用紅框框起來的人物為背叛基督的猶大,而片中由笑匠繼承此位置。有趣的是,耶穌吃完這頓飯後去送死,靈絲與笑匠卻生下了讓「神-曼哈頓」願意保衛地球的靈絲二代。附帶一提,原作保存狀況差,是因為天才很白爛,想用自己開發的顏料,結果沒幾年就壞光光。  

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

《守護者》-冷戰擊垮了超級英雄 (二)神話破滅



  有了這麼落落長的背景認識,就可以來看看《守護者》的改編:《守護者》背景訂於1985年,蘇聯正準備介入阿富汗內戰。在史實上,1989東歐共產國家就跟堆骨牌一樣,一個倒一個。早在軍備與太空競賽,就耗盡了俄國的生產力。而七零年代石油危機後,俄國並未於此中完成產業轉型,導致八零年代戈巴契夫等改革派欲推行「改革開放」,心有餘而力不足。而各共產加盟國,一向靠蘇聯支柱(金援與貿易市場),老蘇自顧不暇,加之各國經濟改革與民族獨立需求,骨牌效應自不意外。

反戰運動期間,正值嬉皮鼎盛期。嬉皮自稱"花的孩子"
當軍隊維持遊行現場和平時,參加的男女便會將花朵插入
槍管。但反戰遊行也不是每次都安全下莊:1970年,俄亥
俄州肯特大學學生遭國民警衛隊生射擊,造成4人死亡
  全片最重要的歷史改編,應屬越戰出動了曼哈頓博士(Doctor Manhattan),使南越統一北越。前文說過,冷戰的要義在於「平衡勢力」,曼哈頓博士此種犯規的存在,等同於出動核武攻打越共。此段改編還有一項個重要的意義:越戰期間,正值美國解放運動大張旗鼓,並以反越戰作為高潮。此次運動可說是二戰後第一波公民運動高潮;它跨越不同國家與不同階級(以學生為主),同時爭取平權(黑人、婦女)、個人解放(性解放)、社會改革(實施社會主義)。二戰結束後,第一世界各國皆收緊了本國的政治自由度,並以凱因斯經濟學(Keynesian economics)作為經濟政策,用充分就業與社會福利維持社會安定。而六零年代的解放運動,便是戰後一代與父輩(二戰世代)切割之舉。改編美軍戰勝越南,能有效封堵社會輿論與解放運動。

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

《守護者》-冷戰擊垮了超級英雄 (一)歷史背景



  與古董時代的《超人》(Superman, 1978)、《蝙蝠俠》(Batman, 1989)相比,21世紀的英雄電影,更注重人性衝突與道德選擇,提升了電影深度。最為經典的例子當然是諾蘭(Christopher Nolan)執導的《暗黑騎士》(Dark Knight)三部曲。但總的來說,這波美漫浪潮,仍如大衛柯能堡(David Cronenberg)所言:「拍給小孩子看的。」

  這波潮流中,卻有一個非主流的作品-《守護者》(Watchmen, 2009 )超級英雄販賣的是男性沙文主義(大塊肌肉大塊胸部)與國家主義(世界警察又維護了世界和平)。坦白說,這種結構根本就老梗到不行;從美國有電影工業伊始,西部片便承擔此一功能(註:1903年《火車大劫案》The Great Train Robbery宣示了西部片的到來。國族神話說明了為何早已退出主流的西部片,在每個世代總會有大導重執此題材-對美國立國神話的追想,如《殺無赦》(Unforgiven, 1992)、《絕殺令(Django Unchained, 2012))《守護者》的特異之處在於,它是「反超級英雄」、「反帝國神話」的創作

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《E.T.外星人》-看見真正的史匹柏



  「最偉大的導演」這種標題引起的戰意,大概就如九把刀與金庸誰該拿諾貝爾文學獎、奶茶該不該加珍珠一樣,除了引起失焦的紛爭外,毫無意義。但題目換成「最成功的導演」,答案毫無疑問是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。從七零年代開始,史匹婆便能穩定推出賣座轟動、影響電影工業的作品,以時間排序:七零年代有《大白鯊》、《第三類接觸》,八零年代的印第安那瓊斯三部曲、《E.T.外星人》,九零年代有《侏儸紀公園》、《辛德勒的名單》、《搶救雷恩大兵》,即便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火力稍減,仍能推出《關鍵報告》、《神鬼交鋒》、《世界大戰》、《林肯》、等作。 

  拍出好作品並不是最難得的事,史匹婆的恐怖在於,從影四十年與時俱進,不斷挖掘各類題材、樹立經典。相近時間出道的天王導演柯波拉Francis Coppola,代表作《教父》)、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,九零年代後無甚佳作。單以續航力而論,可能僅有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與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堪可比擬George Lucas

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

《時光機器》-掐頭去尾的H. G. Wells

  科幻電影,時空穿梭是極受歡迎的題材;改變命運(《黑洞頻率》、《蝴蝶效應》、《扭轉奇蹟》)、或拯救人類(《魔鬼終結者》、《迴路殺手》),時空穿梭已成為科幻的神主牌,怎麼拍怎麼賣。《回到未來》三部曲,更奠定王者地位。歸根究柢,穿越之所以能讓觀眾買單、片商爽歪歪,無非抓緊了一個想像:「早知當初,是否如此?」當文明進入現代化後,地理空間、訊息傳遞、各種物質皆已被征服,慾望無窮的人們便開始把歪腦筋動向「時間」 
  
  《回到未來》,馬蒂便駕著DMC-12跑車,扭轉雙親的過去、兒女的未來。《回到未來》雖為時空穿梭經典作,但論「血統純正」卻是不叫好也不叫座的《時光機器》(The Time Machine, 2002),改編自英國小說家H. G.威爾斯(H. G. Wells, 1866-1946)189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。在H. G.威爾斯創作《時光機器》前,世上並無時間旅行之作;甚至可以說,人們將「時間」作為探索的對象,是近代的產物

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

《巴頓芬克》-作家的存在與真實


  李不才第一次接觸柯恩兄弟(Joel Coen, Ethan Coen)的電影,是前兩年看《險路勿近》(No Country for Old Men, 2007)。看完的第一個反應是:這三小?除了妹妹頭殺手真的超殺外,我完全抓不住「No Country for Old Men」的意義。只看到表面上人類的愚蠢行徑,無法體會更深。多看幾篇評論後,才比較清晰地抓住導演意圖。有了這層心理準備,再看《冰血暴》(Fargo, 1996)、《謀殺綠腳指》(The Big Lebowski, 1998)、《霹靂高手》(O Brother, Where Art Thou?, 2000)等片,就跟得上導演思維,也樂在其中。

  如果要對柯恩兄弟的電影,下一個核心定義,大概是對「存在」的提問。「存在」這個字眼很令人頭大,因為他所指涉的是廣博的「存在主義」思潮:與之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,含哲學家沙特(Jean-Paul Sartre, 1905-1980)、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, 1889- 1976),文學創作者卡繆(Albert Camus, 1913-1960)、貝克特(Samuel Beckett, 1906-1989)等等等。以李不才的智慧,去論述存在主義思潮,大概等同於搬101砸自己的腳。但輕輕略過這項問題,便去探討柯恩兄弟,也只是打打游擊,處理核心外緣。

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

健康捐讓我懂事

  
  李不才身為心靈叛逆、舉止俗辣的憤怒青年,自小就是大錯不犯、小錯不斷的小問題學生。抽煙這種離經叛道、人神共憤的劣行,怎麼可能發生在我身上?只有在國中清澀的年代,身處放牛班,同班用膝上十公分短裙揭示身體主權的太妹,與小太保手牽手到禁區抽煙,讓處於青春成長躁鬱期的我,首次感受到不懂吸煙的遺憾。到了大學,看到同學呼吸系統功能不佳,咳出血仍堅持一天一包煙,更讓我懷疑,燒錢燒健康的東西,到底哪裡快樂?

  但俗語說的好,說太早的話,總有吞回去的時候,即便這個句話十年後我才吞了下去。研究所期間被壞朋友帶壞,不才進入煙友的世界。究竟,為何一個自小立志當反菸人士的有為青年,如今成為煙奴?為了避免董氏基金會及環保署關切,小小弟就不在此贅述。吸煙的人最清楚抽煙的壞處,但傷害健康是與傷害荷包可是兩件事,聽到已經算得上是奢侈品的煙按:吃自助餐還夾整隻的炸雞腿,可稱奢侈。現一包七星85元,已為炸雞腿送滷蛋等級。有為政府估算仍有20元的成長空間,將使七星成為「炸雞腿送滷蛋便當,外加一杯五十嵐」,要再提高健康捐,李不才就算再懂事也不懂事了。

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

《畢業生》—青年,你逃往何方?





  李不才心中的演技三神,為艾爾帕西諾、勞勃狄尼洛、傑克尼可遜。三神在七零與八零年代,主演無數佳片:如《教父》(Godfather, 1972)、《計程車司機》(Taxi Driver, 1976)、《飛越杜鵑窩》(One Flew Over the Cuckoo's Nest, 1975)等。如果要說三神有什麼共通特質,大概可以用「殘暴」定義。艾爾帕西諾的咆嘯、勞勃狄尼洛冷峻臉龐、傑克尼可遜的神經質的笑容,抓住人的暴力潛質此種暴力往往伴隨反抗體制與自我解放,使三神扮演的邊緣人有著「失敗的反抗者」的張狂姿態。相對於此,同樣活躍於七零與八零年代的達斯汀霍夫曼,因為一張老實臉(不帥也不壞),也沒拍過不才最愛的黑幫與黑色電影,一直不在我的挑片名單中。對老霍的印象只停留在《雨人》(Rain Man, 1988)的自閉症天才、與《門當父不對2》的風騷老爸。但看了《畢業生》(The Graduate, 1967),我才理解,平凡演繹也是一種賣點,甚至比神經病還難掌握。

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

科幻電影-我們往哪裡去?




  科幻電影是李不才頗為喜愛的電影題材之一。原因很簡單:除了刺激眼球的燒錢動畫,科幻緊扣當代發展—1902年,第一部科幻電影《月球旅行記(A Trip To The Moon)在視覺上搶先人類登月;1927年《大都會》(Metropolis)有超級都市與機器人;1968年,當時一台電腦,約一台冰箱大小,同年電影《2001太空漫遊》(2001: A Space Odyssey)已出現具人工智能的超級電腦。科幻片就像超前的現代預言,它實行巫術的地點不在祭壇,在烏漆嘛黑的電影院   

  科技產品為科幻電影定調:飛行器(《火箭人》)太空船(《星際奇航》)、傳送裝置(《撕裂地平線》、《毀滅戰士》)、死光槍、光劍、雷射砲、移動要塞(《星際大戰2)、鋼鐵裝甲(《第九禁區》、《異形2)、時光機、機器人(《魔鬼終結者》、《機械公敵》)、人體改造(《攻殼機動隊》)、人造人(《銀翼殺手》)、超級電腦(《機械公敵》)、通訊器材、心靈探測(《關鍵報告》)等。這些素材可概略劃分為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、「人體改造」、「武力」、「勞動力」等五類。「勞動力」與「軍武」只是殖民侵略的未來版,這裡不多討論。比較有意思是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與「人體改造」,它們互相影響,彼此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