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

《巴頓芬克》-作家的存在與真實


  李不才第一次接觸柯恩兄弟(Joel Coen, Ethan Coen)的電影,是前兩年看《險路勿近》(No Country for Old Men, 2007)。看完的第一個反應是:這三小?除了妹妹頭殺手真的超殺外,我完全抓不住「No Country for Old Men」的意義。只看到表面上人類的愚蠢行徑,無法體會更深。多看幾篇評論後,才比較清晰地抓住導演意圖。有了這層心理準備,再看《冰血暴》(Fargo, 1996)、《謀殺綠腳指》(The Big Lebowski, 1998)、《霹靂高手》(O Brother, Where Art Thou?, 2000)等片,就跟得上導演思維,也樂在其中。

  如果要對柯恩兄弟的電影,下一個核心定義,大概是對「存在」的提問。「存在」這個字眼很令人頭大,因為他所指涉的是廣博的「存在主義」思潮:與之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,含哲學家沙特(Jean-Paul Sartre, 1905-1980)、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, 1889- 1976),文學創作者卡繆(Albert Camus, 1913-1960)、貝克特(Samuel Beckett, 1906-1989)等等等。以李不才的智慧,去論述存在主義思潮,大概等同於搬101砸自己的腳。但輕輕略過這項問題,便去探討柯恩兄弟,也只是打打游擊,處理核心外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