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

《守護者》-冷戰擊垮了超級英雄 (二)神話破滅



  有了這麼落落長的背景認識,就可以來看看《守護者》的改編:《守護者》背景訂於1985年,蘇聯正準備介入阿富汗內戰。在史實上,1989東歐共產國家就跟堆骨牌一樣,一個倒一個。早在軍備與太空競賽,就耗盡了俄國的生產力。而七零年代石油危機後,俄國並未於此中完成產業轉型,導致八零年代戈巴契夫等改革派欲推行「改革開放」,心有餘而力不足。而各共產加盟國,一向靠蘇聯支柱(金援與貿易市場),老蘇自顧不暇,加之各國經濟改革與民族獨立需求,骨牌效應自不意外。

反戰運動期間,正值嬉皮鼎盛期。嬉皮自稱"花的孩子"
當軍隊維持遊行現場和平時,參加的男女便會將花朵插入
槍管。但反戰遊行也不是每次都安全下莊:1970年,俄亥
俄州肯特大學學生遭國民警衛隊生射擊,造成4人死亡
  全片最重要的歷史改編,應屬越戰出動了曼哈頓博士(Doctor Manhattan),使南越統一北越。前文說過,冷戰的要義在於「平衡勢力」,曼哈頓博士此種犯規的存在,等同於出動核武攻打越共。此段改編還有一項個重要的意義:越戰期間,正值美國解放運動大張旗鼓,並以反越戰作為高潮。此次運動可說是二戰後第一波公民運動高潮;它跨越不同國家與不同階級(以學生為主),同時爭取平權(黑人、婦女)、個人解放(性解放)、社會改革(實施社會主義)。二戰結束後,第一世界各國皆收緊了本國的政治自由度,並以凱因斯經濟學(Keynesian economics)作為經濟政策,用充分就業與社會福利維持社會安定。而六零年代的解放運動,便是戰後一代與父輩(二戰世代)切割之舉。改編美軍戰勝越南,能有效封堵社會輿論與解放運動。

  另一項諷刺改編,即是尼克森當連選連任,當了第三次美國總統(違憲)。歷史上,尼克森因水門案(Watergate scanda)遭彈劾,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主動辭職的總統。而尼克森早年即與麥卡錫同聲相喝,反共宣傳不遺餘力。改編尼克森連選連任,彰顯右派的無限膨脹。

圖左為:197489日,因水門案,於本日發表請辭演說
圖右為:某平行世界島國,總統監聽國會議長,發表痛心譴責演說

  前文說過,超級英雄並不是近代的產物,每個文化集體皆享有自身的神話與英雄譜系。英雄譜系的重要功能為「文明奠基者」、「秩序恢復者如希臘神話特休斯建立雅典城、羅馬神話埃涅阿斯為羅馬文明始源」。就此而言,英雄譜系具有「確立政治正統」的功能。即便到了貌似科學的近代,創造「政治正統英雄」的工作仍未停歇,並與大眾文化緊密結合。如華人文化圈,由封建政權轉向現代,被歐美文化壓著打。七零年代以李小龍為開端,到近年霍元甲、葉問等抗日英雄的形象,都可視為民族神話的再造。

自李小龍於70年代將武術踢進世界,便建立了武俠電影神話。有趣的是,香港作為武俠電影重鎮也隨政治情勢改變
武俠片的面貌。「俠」者悠遊於「江湖」;「江湖」,在廟堂之外,俠客是超政治與庶民同在的英雄。但自香港
後,合拍的泛武俠電影,越來越愛講國家大義、甚至與民族主義掛勾,一曲「笑傲江湖」都快唱成「龍的傳人」

  1930年代,美國漫畫進入黃金年代,超級英雄便深入大眾文化。崛起年代恰是兩次大戰間,國際氛圍詭譎不定:納粹黨、法西斯主義、軍國主義、共產黨崛起,再次戰爭的陰影始終存在。即便一戰後,美國退回孤立主義,但仍難逃此全球化的恐懼氛圍。更何況,大蕭條年代的經濟恐慌,仍使人心有餘悸。在此秩序恐將失衡的年代,超級英雄漫畫的廣為流傳,至少有間接的因果關係 

  有趣的是,二戰後美國毫無疑問成為世界霸主,英雄神話的消費市場理論上應順勢削減。但冷戰與核毀滅的威脅卻又帶給「民眾/文化消費品製造商」另一個刺激點,於是後繼的超級英雄、自走砲情報員,便忙著代替民眾舒緩冷戰壓力。但自蘇聯於1991年解體後,政治與文化情勢的假想敵瞬時消失。所幸,中東火藥庫銜接了假想敵的位置,讓各路英雄有所依歸 

  《守護者》的特異處在於,它並非普羅大眾的百憂解,而是清算了所有冷戰期間的英雄創作。我們不妨以各個角色的中心思想製作光譜:

藍鳥俠-曼哈頓博士,共計有:控制他人意識、影分身、分解、創造物質、傳送、改變身體大小、製造小型核爆、
預知未來,一個人就可以組成「特異功能組(X戰警)」。但諷刺的是,最接近神的男人,一樣對現實社會無能為力

   「耶穌、阿拉、彌賽亞如果再臨人世,大概會被斥為異端燒死」,曼哈頓博士便體現了這個假定。不同處僅在於他沒有教條、創立宗派,並為人所操控。作為超人類的存在,必須超越政治色彩,即便介入,也需以「維持最多數人的和平」為條件。自相矛盾也在此處:如何讓人們不自相殘殺?史實中,越戰應以美國敗退,越共統一越南作結。但曼哈頓博士打破了這項平衡,以超人的能力,強行扭轉世界,也因此激發了共產勢力的恐慌心態,提升核武危機。「神」干涉了人間紛爭,卻加劇惡果。曼哈頓博士命名來自二戰的原子彈計畫曼哈頓計畫」,藍鳥俠的徒勞無功,也暗示核子武器不可能維持和平
  
盜版蝙蝠俠夜蕭梟二代,平常一副臭酸宅樣,居然可以搶走曼哈頓的馬子
  夜梟一代,是作為美國式的傳統英雄被保留:守公義、懷舊(冷戰前的世界)、單純的理想主義(用雙手打出正義)夜梟二代,可視作戰後的理想主義者:崇拜戰前的美國精神,一臉宅樣也顯出戰後出生的理想主義者過度天真的一面。就各個角色的光譜來說,夜梟二代是最為貼近普通人的意識:相信現有的政治體系,比起作為領頭者更希望成為追隨者,面對價值觀的衝擊缺乏靈活性


羅夏的造型與劇情氛圍,採用了黑色電影與硬派偵探小說元素:長大衣、黑色城市、雨天、
獨白、解謎推理。平常羅夏偽裝成柯賜海粉絲,看似街友。白天與黑夜的形象,這反映了他
出身社會底層。與此相較,生長於資產階級的夜梟,根本就是公子哥在玩正義遊戲。
  羅夏是李不才最為喜愛的角色(低沉沙啞的嗓音念旁白真是迷死人)。直觀看來,可以把他當作單純的憤世嫉俗者。但羅夏同時也是無可奈何的無政府主義者對政府體系失去信心,質疑司法體系故使用私刑,對冷戰前景絕望。因此,他必須在最低限度維持自我正義,必要時,個人判斷優先於整體。事實上,羅夏的道德認知與蝙蝠俠的小丑十分接近,兩者同樣認識到現實的荒謬、政府機關的無能,因此他們將執法權審判權交給自己-羅夏走在道德信仰的鋼索上,當他跌落,小丑就誕生了。

丹麥哲學家齊克果(Soren Kierkegaard)有則寓言:劇院失火了,小丑衝上台前大叫失火了!
全場觀眾都笑了。笑匠不想當那個小丑,所以選擇盡情當個無賴。但最後他是還是哭了
 
  笑匠則最為複雜的角色。表面上他是寄生在國家體系下的虐待狂,極端自我中心、全無善惡觀。但這是因為笑匠深知社會與人性,並看到超級英雄的諷刺位置:「我們保護的不過是不要讓他們傷害自己。」也因此,他以遊戲的態度參與行動,不論是打擊罪犯、跨國戰爭、暗殺總統、強姦、殺死戰俘與孕婦,通通無所謂,Its a joke,世界只是另一個喜劇。在文學傳統中,小丑不推動情節發展,他只是舞台的旁觀者,時而諷刺、時而悲憫,有時就像作者的存在(《浮士德》魔菲斯特、《李爾王》的弄臣)。也因為旁觀者的位置,才能使他看穿,不如選擇共醉一場。

人生勝利組-智謀者。全片唯有他與笑匠看穿
了超級英雄的無能為力,因此走上極端
  智謀者,我將之歸為「極端的理想主義」。在他與曼哈頓博士的合作,嘗試開發免費能源,藉此免除資源爭奪,和緩紛爭。此種破壞市場經濟的行為,既不屬於市場、亦不收為國有,不資本也不共產。另一方面,透過引曼哈頓核彈,以塑造強大的第三者,迫使冷戰和解,誣陷神(曼哈頓博士)為惡魔,全片最為瘋狂也最為理性者。「好心做壞事」大概是政治學無法避免的謬論:不論立意如何,總有犧牲者。智謀者是政治良心的白色恐怖。

  守護者自1940便與政府攜手保衛正義,但到了1985年,他們到底保衛了什麼?失去了什麼?絕對的武力優勢、擔任國際警察打手,是增長了危機還是和平?兩次大戰期間,各國的保守主義,姑息法西斯勢力崛起,進而引起二次大戰。戰後興起干涉它國內政,除了洗滌良心外,也有避免覆轍的味道。但,干涉是否等同自由正義,歷史自有評價。守護者與戰後美國的形象便在此黏合

  在片尾,導演安排了深具意義的面具秀。在宗教儀式,祭司、舞者戴上面具,是超越自我身分、神靈附體。對超級英雄來說,身分的二重性:「神性」與「人性」,是藉由「面具」區隔英雄不等同於神,他必須捨棄所有人性意味後,方能昇華為精神對象(如基督、赫拉克勒斯)。神性與人性的混和,將降低神性,甚至成為「惡魔」、「暴君」。《守護者》中,羅夏是最堅定的面具守護者,將「神性」置於「人性」之上。片尾,羅夏脫下面具,不是為了方便認屍,而是經過連串事件後,了解超級英雄的「神性」,在殘酷現實中同樣無效,而無效的「神性」不過就是裝神弄鬼。也因此,他必須回到那個卑微渺小的自我


  作為文化文本,冷戰已交棒給恐怖主義,現存的共產實體是各方拉攏的好夥伴,當然不能傷害他們的脆弱情感。也因此,至少短期內,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恐怖份子竄流在主流媒體,好建構美國民眾、及全球市場消費者的英雄神話。作為一種私心,李不才真心希望,能看到一種英雄神話,以美國作為討伐對象的超級英雄(北韓隊長、天神阿拉之類),好舒緩一下多年從未被紓解的第三世界、伊斯蘭世國度、冷戰遺孤的精神緊張。 

《鋼鐵人》系列都忙著打恐怖份子,連滿大人(原作為華裔)都可以瞎搞成阿拉伯人,米國人真是愛錢又愛面子還怕傷害祖國情感,
想打壞人還要先看看對方金庫。我認為,「
美國隊長」的名號應該讓給鋼鐵人:財大氣粗做人基掰死亡商人偽善外加假正義



  結束本文前,我想藉由西部片作為《守護者》的參照座標。約翰韋恩(John Wayne)作為偉大的西部片演員,在他與約翰福特(John Ford)合作中,英雄皆是文明的保衛者、堅決與「秩序破壞者(地痞)」與「強虜(印地安人)」對抗。但兩人合作的最高成果,卻是「反西部」電影《搜索者》(The Searchers, 1956)。約翰偉恩飾演的英雄,道德有所缺憾,甚至是種族主義的化身。這是第一部電影體系內,對西部片的反思,也因此偉大。《守護者》也是如此。







閱讀參考:《極端的年代》,麥田出版社。
     《全球通史》,北京大學出版社。(簡體)
     《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》,人民大学出版社。(簡體)
     《千面英雄》,立緒出版社。
     《祈望神話》,立緒出版社。
     《冷戰》,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(簡體)
維基百科冷戰」條目。(本條目詳解冷戰發展與影響,有興趣的朋友不
      妨參考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